全國服務熱線:0510-86596552

          甘肅新聞中心 PRODUCT DISPLAY

          甘肅污水處理污泥技術

          來源: 發布時間:2019-06-22 90185 次瀏覽


            1 引言
            活性污泥絮體作為微型生物單元在污水生化處理中起著重要作用,絮體結構特征可采用絮體大小、絮體形狀、絮體密實程度和絮體單位(unit)懸浮固體內總細絲長度等表征.絮體大小、形狀反映污泥對感染物吸收與降解性能,絮體孔隙率反映絮體內部結構,往往直接影響廢水的傳質從而影響污水處理效果,孔隙率的大小還反映污泥的脫水沉降性.絲狀菌對活性污泥絮體結構的形成與污泥沉降性起著重要作用.絮體大小和形狀的演化能夠用來描述絮體形成情況,從而從微觀層面反映污泥成長成熟特征.
            活性污泥法廢水純氧曝氣處理時,純氧壓力高于空氣中氧的分壓,可顯著(striking)提高氧的轉移速率,改變工藝技術參數.前人研究發現純氧曝氣活性污泥法具有高有機負荷、高污染去除性能,可顯著提高污泥沉降速率和改善污泥脫水性能,系統運行的穩定性、抗沖擊能力強.而這些宏觀工藝參數的改變都是系統微觀特征變化的結果,然而,對純氧曝氣活性污泥法中絮體微觀結構特征及其變化的研究未見報道.
            為了探索純氧曝氣活性污泥培養過程中絮體結構變化,本研究采用純氧曝氣序批式反應器直接培養和馴化活性污泥絮體.通過絮體顯微圖像分析,考察直接培養和馴化過程中絮體大小、形狀、密實程度和單位懸浮固體內總細絲長度等特征的變化規律,為更好地培養純氧曝氣污水處理活性污泥提供微觀分析技術基礎.
            2 材料與方法
            2.1 活性污泥培養
            污泥培養采用柱狀反應器,底面直徑7.20 cm,高度92.00 cm,有效容積3.20 L,氧氣罐供氧,供氣量為0.1 L · min-1,培養過程中污水中溶解氧保持在6.00—8.00 mg · L-1.試驗分成兩組:第1組反應器中不投加接種污泥,采用生活污水直接培養法培養活性污泥,生活污水取自安徽工業大學污水管,污水中添加葡萄糖、NH4Cl和KH2PO4以控制碳氮磷比為100 ∶ 5 ∶ 1,進水CO
            D、NH3-
            N、TP分別為mg · L-1、mg · L-1、mg · L-1.運行周期為720 min,其中排水、進水5 mi
            N、曝氣600 mi
            N、沉降115 min.另一組反應器采用接種污泥法馴化活性污泥,接種污泥取自馬鞍山某污水處理廠二沉池為4744.00 mg · L-1),對取回的污泥進行絮凝沉降,取出沉降性良好的污泥作為接種污泥,使用污水和運行方式方法與第1組相同.運行過程中均不排泥.
            2.2 污泥絮體結構特征參數的測量
            絮體大小、形狀、密實程度和絲狀菌(fungus)指數分別以當量直徑、規則度、孔隙率和單位懸浮固體內總細絲長度來表征.Deq和Ftl計算
            規則度的計算以圓為參照物,設圓為完全規則形狀,將在顯微鏡觀察面上投影面積與圓相同的污泥絮體周長與圓的周長相比較,比值越接近于1,說明絮體形狀越規則.具體公式如下:
            式中,A為絮體投影面積,P為絮體投影周長.
            孔隙率的計算根據孔隙是造成絮體結構松散的主要原因,將絮體投影面內孔隙面積比上絮體總面積,比值越大,說明絮體結構越松散.公式如下:
            式中,Api為單個絮體內所有孔隙的面積之和;TA為絮體總投影面積.
            以上參數均利用顯微分析技術測量.在曝氣條件下,從反應器中部量取一定體積的活性污泥,混勻后使用帶有刻度的膠頭滴管滴取0.05 mL的污泥樣品于載玻片中央,蓋上蓋玻片置于顯微鏡載物臺上,顯微鏡接數碼(digital)相機,并用配套的軟件對載玻片逐行拍攝采集絮體圖片,并保存為1024×768像素的JPEG格式圖像.一個載玻片采集圖像數為80張左右,其中含有絮體320個左右,分析時取自平均值.利用Image-pro Plus圖像分析軟件對采集的圖片進行對比度、顏色飽和度、HSI測量區域選擇等預處理,然后選擇測量參數,測量值導出到Excel中,最后計算出每個絮體結構特征參數值.
            顯微鏡拍攝采集絮體圖片時,觀察污泥絮體中原生動物、后生動物,參照圖譜鑒別計數.
            3 結果與討論
            3.1 活性污泥培養階段確定
            污泥濃度是活性污泥的基本特征.纖毛蟲是活性污泥系統重要的指示原生動物之一,其在活性污泥中存在周期最長,且細胞體積大,便于鑒別計數等優勢,因此試驗中將MLSS與纖毛蟲的密度變化作為污泥直接培養、馴化過程階段劃分的依據.
            污泥培養過程中,MLSS變化如圖 1所示.直接培養過程中MLSS從無到有,緩慢增長,22 d后指數式快速增長到3941.00 mg · L-1.直接培養1~7 d系統內原生動物的優勢種為鞭毛蟲,不存在纖毛蟲.第8 d開始出現纖毛蟲,并大量繁殖成為優勢種.第23 d系統內開始出現后生動物,由于捕食作用導致纖毛蟲數量開始減少并在35 d時相對穩定在220 ind. · L-1左右.35 d后形成以固著型纖毛蟲為優勢種的微型動物種群,變化不大,此時COD去除率達到95.10%,可認為污泥培養基本完成.因此,試驗中將1~7
            D、8~22
            D、23~35 d分別確定為污泥直接培養的初期、中期、后期.
           
            圖1 污泥培養過程中MLSS變化
            污泥馴化培養過程中,從開始馴化到第10 d,MLSS呈線性增長趨勢,10 d后也以指數方式增長,整個馴養過程MLSS增加了2637.00 mg · L-1,增長量比污泥直接培養法少1290.00 mg · L-1,總的增長率低于直接培養法.存在一定數量纖毛蟲的接種污泥在緩慢適應新環境過程中,系統內纖毛蟲數量先小幅度增加后又減少到初始值.第11 d開始纖毛蟲數量逐步增加到22 d最大值.第23 d系統內開始出現后生動物,纖毛蟲數量開始降低,并在31 d時相對穩定(解釋:穩固安定;沒有變動)在220 ind. · L-1左右,此時,COD去除率達到97.31%,可認為污泥馴化完成.因此,試驗中將1~10
            D、11~22
            D、22~31 d分別確定為污泥馴化的初期、中期、后期.
            因此,直接培養初期與馴化培養初期、中期時間有所差異,但總時間相同.由于直接培養的后期比馴養培養長,直接培養污泥需要更長的時間達到系統穩定.
            3.2 活性污泥直接培養和馴化過程(guò chéng)中絮體結構變化
            3.2.1 絮體結構大小
            活性污泥直接培養、馴化培養過程中絮體大小變化如圖 2所示.活性污泥直接培養過程中絮體Deq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trend).培養初期絮體Deq增長速度較快,中期增長緩慢,后期又快速增長.這是由于培養初期污水中營養豐富,微生物量少,微生物快速生長、聚集形成污泥絮體并快速增大;培養中期,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污水中營養限制,微生物及其生長載體的污泥絮體增長緩慢,Deq變化比較平穩;培養后期,系統中存在大量污泥絮體,這些小的污泥絮體通過生物絮凝作用形成大絮體,使得絮體Deq迅速增大.
           
            圖2 污泥培養過程(guò chéng)中絮體Deq變化
           
            圖3 污泥培養過程中絮體Rd變化
            污泥馴養過程(guò chéng)中,絮體Deq整體也呈現出增長趨勢.但在馴養初期絮體Deq由開始的196.00 μm先降低到111.40 μm,中后期絮體Deq呈現增長趨勢,逐步增大到31 d的281.50 μm.這是由于馴化污泥取回前在無曝氣、無營養物質的二沉池內經過長時間停留,絮體內微生物長期處于失活狀態.在取泥、 運輸和絮凝沉降過程中,剪切力使得污泥絮體結構強度又被大大減弱,致使污泥附著的原生動物游離出絮體.這些游離的原生動物在污泥系統內運動捕食,導致大量絮體解體,絮體Deq逐步減小.馴化中期,絮體上附著菌(fungus)大量繁殖,微生物的新陳代謝物質附著于越來越密實的絮體上,絮體Deq迅速增大.馴化后期,絮體附著物和細菌分泌(secretion)的胞外聚合物使絮體表面更松散,絮體開始出現解體,導致絮體Deq減小.
            兩種方法培養的污泥絮體顆粒大小均呈增長趨勢,但增長速率有所不同,直接培養法污泥絮體增長速率比馴化法快,成熟后馴化培養的污泥絮體顆粒略大.
            3.2.2 絮體形狀變化
            培養過程中絮體規則度變化規律如圖 3所示,污泥直接培養過程中絮體Rd不斷減小,從0.873減小到0.339,后期稍有回升.鏡檢發現,在最初形成的絮體大多數為圓形,隨著絮體的生長,絮體結構逐漸變成中期的橢圓形、長條形、垂絲形等松散結構,再演變成后期的內部結構密實,表面形狀不規則的絮體.而馴化污泥絮體Rd變化不大,在0.400~0.520內波動.馴化初期多為不規則絮體,中期形狀稍有改觀,后期也是內部結構密實,表面形狀各異的絮體.
           
            圖4 污泥培養過程(guò chéng)中絮體形狀變化
            絮體Rd的變化不是獨立的,它與粒徑變化密切聯系.隨著絮體粒徑增大,絮體形狀越不規則,這一結論與Vahedi和Gorczyca的研究(research)結果相一致.根據Deq將絮體劃分為小絮體、大絮體,小絮體Rd均大于0.520,大絮體Rd均小于該值.
            兩種方法培養的成熟污泥絮體規則度大小相似,但變化規律不同,直接培養污泥絮體Rd逐步減小,而馴化污泥是0.400上下波動.
            3.2.3 絮體密實程度變化
            污泥培養過程中絮體孔隙率變化如圖 5所示.污泥直接培養絮體Po變化范圍小,培養初期、中期絮體Po呈現增大趨勢,后期有一定的波動性.馴化污泥絮體Po受絮體的解體和重絮凝影響大,其變化范圍較大,馴化初期、后期絮體Po呈現減小趨勢,中期呈增長趨勢.
           
            圖5 污泥培養過程中絮體Po變化
            污泥絮體Deq和Po變化表明:絮體Deq小于104.00 μm時,隨著絮體粒徑的增大,絮體孔隙率不斷增大.根據斯莫盧霍夫斯基的絮團-絮團動力學凝聚過程可以理解,絮體與絮體在碰撞凝聚時必然存在孔隙,凝聚的越多孔隙越多,因此隨著絮體粒徑的增大,絮體孔隙率也越大.但當絮體Deq大于104.00 μm時,由于擠壓作用,隨著絮團-絮團不斷絮凝,形成的絮體內部結構緊密,孔隙減小,因此孔隙率不隨絮體粒徑變化.
            因此,直接培養初期和中期絮體Po呈增大趨勢,馴化培養初期和后期呈減小趨勢,培養成熟后,直接培養的污泥絮體Po小于馴化污泥絮體Po.
            3.2.4 絮體絲狀菌(fungus)指數變化
            污泥培養過程中的絮體絲狀菌指數變化如圖 6所示.直接培養前16 d和馴化培養整個過程,絮體內絲狀菌含量少.這是由于本研究采用純氧曝氣氧含量高,且營養配比合理,而絲狀菌適于在低溶解氧或低負荷環境生長,但是污泥直接培養過程的中期,系統中開始出現大量絲狀菌,到污泥培養的第31 d達到絮體Ftl最大值,污泥容積指數為41.90 mL · g-1.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由于培養污泥絮體在中后期絮體粒徑增大,結構密實,導致營養物質、氧氣很難傳輸到絮體內部,抑制了常規微生物的生長,絲狀菌獲得更多的營養,快速生長;絲狀菌的生長反過來又促進營養物質、氧氣在絮體內部的流動,致使污泥培養成熟后絮體內絲狀菌數量迅速減少,試驗第35 d系統內絲狀菌指數已恢復到3.00 μm · mg-1.當然,直接培養后期由于絲狀菌大量存在,增加了絮團-絮團絮凝的能力,從而促進絮體Deq迅速增大.
           
            圖6 污泥培養過程中絮體Ftl變化
            3.3 絮體結構特征參數相關性
            活性污泥絮體結構各特征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直接培養污泥、馴化污泥的絮體結構特征參數Pearson相關性如圖 7所示.
           
            圖7 不同培養階段污泥絮體結構特征參數相關系數矩陣圖
            活性污泥直接培養初期,絮體Deq與Po顯著正相關,因為此階段的絮體大多為微小絮體,絮體的數量較少,不容易發生微絮體間的凝聚現象,形成的孔隙也小.絮體Rd和De
            Q、Rd和Po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r分別為-0.945,-0.97.因為在污泥培養系統剛啟動時系統內無絲狀菌,隨著微絮體-微絮體凝聚成絮體過程中,絮體Deq不斷增大,絮體內部孔隙越來越大,絮體形狀也越來越不規則.直接培養中期,絲狀菌對絮體結構起了較大作用,絮體Ftl與絮體Po和Rd都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r分別達到-0.959、-0.875.由于絲狀菌從絮體中伸出來,向各個方向隨機地生長繁殖,促進絮體的不規則生長,使絮體內部松散,孔隙增大,外形輪廓更加不規則.直接培養后期,各參數間相關性均不十分顯著,其中絮體Po和Rd的正相關性較大,絮體Po和Ftl負相關性較大.和中期不同,盡管培養后期系統內絲狀菌仍大量存在,但大多絲狀菌變得很長,伸出絮體外長度可達到絮體Deq的2~3倍,這些絮體外絲狀菌對絮體結構的作用減小.
            污泥馴化初期,絮體Deq和R
            D、Deq和Po均顯著正相關(related),r分別為1、0.958.比較圖
            2、圖 3中污泥馴化初期絮體Deq和絮體Rd變化規律可知,盡管絮體Rd隨著絮體Deq的減小而減小,但絮體Rd減小的幅度很小.絮體孔隙大小隨著絮體Deq的減小而大幅度減小,因為絮體-絮體解體后,孔隙消失,絮體Po減小.馴化中期各參數間相關性都不十分顯著,其中只有Ftl和Rd的r大于0.6,少量絲狀菌影響絮體規則度.馴化后期,對絮體結構起較大作用的是絮體Rd,它與其他參數均顯著相關,其中與絮體De
            Q、Ftl顯著負相關,與Po顯著正相關.
            4 結論
            1)直接培養污泥過程中絮體Deq不斷增大,從1.00 μm 增加到250.90 μm;而馴化污泥絮體Deq是先減小后增大,Deq由196.00 μm減小到111.40 μm,然后又不斷增大.馴化培養成熟后的污泥絮體顆粒比直接培養法略大.
            2)直接培養污泥絮體Rd在培養過程中不斷減小,從0.873減小到0.339,絮體形成過程中,絮體的形狀由圓形逐步變成不規則形狀.而馴化污泥絮體Rd變化不大,在0.400~0.520范圍內波動,絮體逐步從不規則形狀的松散結構變成內部結構密實,表面形狀各異的絮體.
            3)直接培養污泥絮體Po變化范圍小,從0.008~0.049內波動,初期和中期絮體Po呈現出隨粒徑增大而增大的趨勢.馴化污泥絮體Po受絮體的解體和重絮凝影響大,導致變化范圍廣,初期和后期絮體Po呈現減小趨勢.直接培養法得到的污泥結構更加密實.
            4)污泥直接培養中期開始出現絲狀菌,并在后期達到30.50 μm · mg-1,隨即又恢復到3 μm · mg-1;污泥馴化整個過程(guò chéng)中系統內均無大量絲狀菌出現.
            5)污泥直接培養初期絮體Deq與Po顯著正相關,Rd與De
            Q、Po顯著負相關;中期絮體Ftl與P
            O、Rd都顯著(striking)負相關,絲狀菌作用較大;后期各參數(parameter)間相關性均不十分顯著.污泥馴化初期,絮體Deq與R
            D、Po均顯著正相關,中期各參數間相關性不顯著.馴化后期Rd起較大作用,與其他參數均顯著相關.具體參見污水寶商城資料或
            6)兩種培養方法各有優勢,馴化培養污泥MLSS增長速度優于直接培養法,適應于污水處理污泥的快速培養需要;直接培養法絮體結構優于馴化培養法,結構穩定,適應于高質量污泥的培養需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色大情网站www|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粗壮挺进人妻水蜜桃成熟漫画| 国产欧美曰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中文资源网| 久久久久国产视频| 欧美性生恔XXXXXDDDD| 十六以下岁女子毛片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网站你懂得| 我想看一级毛片|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 男生和女生打扑克差差差app|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久久 | 好妈妈5韩国电影高清中字|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66| 欧美高清老少配性啪啪| 十六以下岁女子毛片免费| 2019日韩中文字幕MV| 好男人在线社区www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喷潮| 正在播放暮町ゆう子在线观看| 午夜色a大片在线观看免费| 99久久超碰中文字幕伊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sss视频| 波多野结衣456| 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 饥渴艳妇小说官途欲妇|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sao浪美人的激爱之路| 抽搐一进一出gif日本|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欧美成人a人片| 亚洲精品第1页|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反差婊在线观看| jlzzjlzz欧美大全| 成年人视频网址|